袁道先几十年来,为我国的水电建设、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和农田水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始终奋斗在科技研究、开发和培养人才的第一线。50年代袁道先就承接了拉萨第一座水电站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建成的全部地质工作,还查勘了雅鲁藏布江和贵州乌江沿线的水能资源,以及黄河三门峡坝址的勘探工作。60年代至70年代袁道先在成昆铁路金沙江以南200公里的线路上,勘察调查了几百个工点,查清地质隐患,保证了成昆铁路顺利建成通车。他参加过大量的中小型水库的工程地质工作和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袁道先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把科学研究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善于同国内外学者合作,在地质学的众多领域中作出了多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主要有:
1、水文地质学方面:根据多年的研究撰写了《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论文,并在国外发表;出版了《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专著,他起草了《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已由原国家地质总局颁发试行,为岩溶地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因地制宜抓住最关键的问题,保证水文地质普查勘察工作的质量起了积极作用。
2、环境地质方面:把环境科学、地质学和岩溶学相结合,提出了岩溶环境学的理论,阐明了其特点、类型以及岩溶地区各种特有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防治对策。他与蔡桂鸿合作发表了专著,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作主旨讲演或讲学。
3、地球化学方面:对岩溶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作了规定,认为它是岩溶学的基础理论之一。1995年到1999年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项目,研究全球岩溶作用。
4、岩溶学方面:通过全国11个点及日本1个点的溶蚀速度定位观测,建立了岩溶发育与气候、地质条件的定量关系。撰写了《论峰林地形》的论文,对热带岩溶地貌的峰林、峰丛两个亚类的分布规律和各自的发育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他受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委托,组织我国岩溶学术界进行了统一岩溶学术名词的工作,对国内外岩溶学方面近20年来的新认识、新发现作了系统概括,主编并出版了《岩溶学词典》,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国家标准《岩溶地质名词术语》,现已由国家标准局颁发。他还主编并出版了《全球岩溶对比》(1998年英文版),和《中国岩溶学》(1991年英文版),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国岩溶,从全球角度阐明了中国岩溶的特色及其发育的地球化学机理。
5、尤其是 1990 年以来,以全球的视野,连续 3 次申请获准国家地质对比计划 IGCP 299 “地质、气候、水文与岩溶形成” (1990-1994) , IGCP 379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 (1995-1999) , IGCP 448 “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 (2000-2004) ,不仅使得我国的岩溶研究处于国际学术的前沿,也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岩溶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配套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自“九五”开始,特别是“十五”以来,更致力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与老百姓的脱贫致富调查研究,目前正负责中科院地学部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院士咨询会的工作。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起草,就“我国岩溶地区生态恢复重建”提出了 5 项研究任务,并将其写入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典型地区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 2003-2006 )。他先后出访过23个国家,对各国的地质现象作现场测试。并带回大量岩石标本和原始数据作进一步研究,令国内外同行折服。
由于袁道先的突出贡献,他多次获得国家各类奖励:1955年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70年代地矿部颁发的一比二十万水文地质普查奖(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西地质局找水奖,1997年全国科协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有来自40个国家的100多位科学家参加颁奖仪式,授予他主席奖(该协会每年只授予一位国际知名学者的最高奖),表明了袁道先几十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97,“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 排名第一;1998,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2 ,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排名第一。200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洞穴与岩溶特别贡献奖;2004 ,美国洞穴研究基金会杰出贡献奖;2005, 美国洞穴学会荣誉会员奖。